金融业:30大类,5205家,你感觉是一个什么概念?
小城不小,大城不大;从“小城”走出,一路向北走向“大城”;希望通过小城故事,一起去感悟所谓我们的“小成”与“大成”。
再回首、再思考、再出发:中国金融改革开发40年
11月27日,零壹财经在上海召开“金融改革四十周年:度‘势’创新——2018零壹财经新金融秋季峰会”。会议聚焦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金融科技、互联网金融等领域,力邀各行业精英人士,探讨金融改革历程、发展变化及未来趋势,助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。
在会议上,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的新书《再回首、再思考、再出发: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四十年》于会议重磅发布,由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、郭田勇教授与零壹财经创始人柏亮共同揭幕。
对于此次新书的发布,郭教授表示,他曾先后参与过《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》《中国经济改革30年——金融改革卷》两本书的编写,这些年也一直在研究和见证金融改革,作为行业改革的“观潮者”有必要将这些事情记录下来。
《再回首、再思考、再出发: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四十年》分为四个篇章,分别为金融机构改革篇、金融市场改革篇、金融对外开放篇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。
郭教授认为站在40年这个重要节点上,有必要再回首,疏理一下整个中国40年金融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;也有必要再思考,总结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;更要再出发,思考金融业怎么发展,把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继续推动下去。
郭田勇认为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整体以及取得的成就来看,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:金融机构体系、金融组织体系不断的完善;金融市场体系内涵日益丰富;整个金融业务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;金融治理体系的手段也在不断完善;金融开放和合作日益加深;金融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。
另外,郭教授强调金融要扎根于服务实体经济,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导向坚决不动摇;持续发挥创新的驱动力,重视和鼓励金融创新;同时要有序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;最后,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,让整个金融业的运行都能处在一个健康、平稳的发展轨道之中。
回北京的路上认真拜读了这本凝聚了郭教授20多年关于金融的思考和再思考。摘抄了2006年至2017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数量变化情况,看到这些数据还是把自己吓了一跳,原来合法的金融机构就这么多,五花八门。
这些金融机构还不包含私募、融资性担保、金融租赁、融资性租赁、小额贷款公司等以及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金融机构。上表列出了30大类金融机构,共5205家;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7年末达到7.95%(实际数字会远远高于该数字)。如何确保这些金融机构的稳定,已经成为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。